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产业组织形态,是一个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协同创新则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群内的协同创新具有多主体、复杂性的特征,不同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也各具特色且难以模仿,探索不同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LED产业发展迅速,集聚效应明显,但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缺乏,在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今天,能否借助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创新能力,选择合适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LED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提升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本文以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为理论基础进行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深入剖析各产业基地协同创新的形成机制和特征,为中国LED产业的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以弥补LED产业多案例比较研究的不足。
中国已建立了14个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以及环渤海4大聚集区,全国80%以上的LED产值集中在上述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LED产业特色不明显,且产值仅占全国的5%,而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深圳、上海和南昌分别是3个地区LED产业的代表,产业集聚能力最强、产业链最为完整,由于产业政策、市场和资源等因素不同,LED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因而,本文选择最具特色的深圳、上海和南昌为研究对象。
一、文献回顾
协同创新指企业、高校等组织有效配置创新要素,通过复杂的非线性交互协作,产生单个主体或单一要素不能达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协同创新研究主要针对其形成机制、创新演化、影响因素等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协同创新的模式和路径。有学者基于创新要素的角度,将协同创新形成过程分为两要素协同、三要素协同和多要素协同;有学者基于创新路径的角度,将协同创新模式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其中,外部协同创新又包括横向和纵向两种类型;有学者根据创新的不同主体,将协同创新划分为不同类型。
其中,张波提出的企业间协作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产业集群模式和建立国家协同创新系统模式影响较大。创新视角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促进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兴起。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之间基于长期协作,有效配置集群内创新要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集群整体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以创新主体为核心要素,以政府、服务机构、创新平台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主体间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系统产生非线性叠加效用。
范太胜提出了基于创新共生、信任合作、价值联盟、协同氛围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认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可以增强集群学习能力、提高创新绩效。李志刚等从集群创新网络成员及结构等角度探讨了网络结构变量对集群内企业创新绩效和能力的影响,发现企业所嵌入的网络密度、联系强度、资源丰富程度的增强可提升企业创新效率。解学梅从主体、环境和支撑系统3个方面分析了集群持续创新的协同机制,并提出了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系统的运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