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四川家具  软体家具  2015家具  明珠  办公家具  家具  家具品牌  涂料无味才安全  红木家具  四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头条关注 » 正文

黄之金:引领艺术发展的书画名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16  来源:新浪家居  浏览次数:145
核心提示:黄之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培训基地主任,省文联书画考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为了贯彻学习2014年 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展示中国书画界的繁荣及取得的成就。中国艺术交流协会、北京众阔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全国百余家网络媒体,共同 打造《引领艺术发展的书画名家》作品展播。特邀活跃在当今书画领域的一线艺术家、风格流派掌门人及才华横溢却鲜为人知的书画家。从而展示他们的德艺风采和 优秀作品,讴歌时代旋律,打造艺术盛宴,传承发扬祖国博大文化之脉。” 1    黄之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培训基地主任,省文联书画考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黄之金作品 33×66cm
黄之金作品 33×66cm 黄之金作品 33×132cm×2
黄之金作品 33×132cm×2 黄之金作品 40×80cm
黄之金作品 40×80cm 黄之金作品 66×66cm
黄之金作品 66×66cm 黄之金作品  66×200cm
黄之金作品 66×200cm

解读书家黄之金 (左庄伟)   在 世界的艺术门类中,中国的书法艺术最具独特性和中华民族性,它是由实用的汉文字书写塑造艺术形象、借以表现书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书法与绘画艺术虽同 属造型艺术范畴,但它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有区别的,传统绘画是具象的,而书法虽本源于象形,但后来逐渐演变为抽象的,符合一定的审美规律的点和线条组合 形象,意在符合客观规律的生命运动和心灵中的美,揭示符合客观规律的生命运动的美。因此书法的艺术形象既是抽象的又具有象征意蕴。我们从这些层面上品评、 解读、鉴赏书法家的作品大致是正确的。   金 陵书坛名家黄之金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培训基地主任,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初识他时,当场挥洒“卧石听泉”四个大字,他作书 时投入的状态、字体的力度、气度、审美效果,令我震撼。他的大字大气、大势、大境界。我感动之下生平第一次为书家题赠言,预言他将会“以大字名世”。   从 书法发展历程而论,由初创的象形甲骨文,经殷商周时代演变为大篆,秦李斯省改为小篆,汉程邈将大小篆结体简化为隶书,后来相继出现真书(楷书)、行书、草 书,实际上东汉时代书法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到了魏晋时代,书法在文人的心目手中逐渐升华为表现思想感情的书法艺术,并达至一个高峰。唐、宋、元 又是一个高峰,明、清以来实难超越先贤,书家们只徒从先辈书家和书作中临学符合自己审美理想和情趣的书体加以承继、创造和发展,形成有自己个性的书体。之 金君有自己的师承,就是书史上著名的书家、碑帖。   黄 之金初入书门是受文化并不高但善为村人写对联的父亲影响,真正入书门已是22岁的青年。他和一位叫杨松平的姑娘习书交流,她学柳公权,之金临学赵孟頫,久 而久之书法担当起红娘角色,志同道合终结伉丽,这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美谈。之金习书由碑而入帖,碑帖交替交融。他从习碑中深得骨气,而从帖中得韵致。他告诉 我先后临习的帖和碑刻多达22种,诸如石鼓文、曹全碑、张迁碑等等;帖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和十七帖;大书家孙过庭、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行草书帖。 后来随着书艺的提高,情感的激奋,越发亲近草书,惟有草书方可淋漓抒展情感。他又临习唐草书大家怀素的千字文,明吴门大才子祝枝山草书杜甫诗和傅山草书千 字文等等。他转益多师,从不同的书家和书体中获得不同的精神感受和书艺。   依 我浅见,在之金的书法创作和艺术活动中,是以行书和大字见长,他有楷书和草书的基础修养,行书是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所以他在作行书时依自己的 精神情感变化,可时而近楷、时而近草。他的近楷行书字体虽有大小参差,行笔沉稳厚实,点画虽有变化,但总归统一,相互顾盼,运笔粗细相间富有节奏感,爽利 而不造作;他近草的行书,时连时断的笔道蕴涵着情感的变化,连者,气贯;笔断处,气不断。之金的行书多取法于帖,行笔有枯湿浓淡变化之美,从运笔的速度、 力度看,充满骨气,隐见金石味,有刚有柔,有骨有肉,可谓气韵生动之作。   之金君擅写大字,多取法于碑,我观他书大字的状态,握笔如提刀,以中锋用力直杀入纸面;运笔如拖千斤石,提按起伏速度随情而运,稳健中会突发冲击力,在纸面上留下枯笔飞白。那是飞速力的轨迹,激情的轨迹,所作大字体格深厚苍劲,确有沉雄豪放之大气概。   我 们再回到书法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我请出历代先贤来回答。汉代的杨雄说:“书,心画也。”唐代的张怀瓘说:“书者,法象也。”元代的郝经说:“书法,即心法 也。”清代的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们说得都很虚玄乎,但道出一个实情,就是刘熙载所说的“总之如其人 而已”。   我们从“书如其人”来品赏之金之书,可见其人:他给人以平和敦厚之感,富有外柔内刚之相,如同他的近草行书体,人相和书相大致相符。依他的形象气质和书艺而论,我预想他将以行书行于世,而终将“以大字名世”,祝愿他收获大成功。   注: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画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四川省家具制造业协会《章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蜀ICP备15000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