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孕育了5000年的陶文化,见证了全国首条现代化陶瓷生产线的落地,“南国陶都”的称号源自于此; 一个是中国最大的陶瓷产业集散地之一,陶瓷年销售总额占全国半壁江山,享“中国建陶第一镇”“中国陶瓷商贸之都”美誉。
石湾和南庄,同处一区的两大陶瓷重镇,共同撑起禅城的经济命脉,成就“佛山陶瓷”金字招牌,推动禅城乃至佛山、中国陶瓷产业版图的变迁与发展。
30年前,两地先后开启陶瓷工业化进程,双花并放唱响“双城记”。
10年前,城镇化进程加快,高污染高能耗的陶瓷生产环节外迁,两地同时面临产业空心化难题,相继探索出与城市相融的产业升级之路。
今年8月29日,两地打破行政区划、共同发力的禅城陶谷小镇(石湾-南庄)入选广东特色小镇示范点。
以此为契机,禅城陶瓷产业即将迎来又一次重大转型,石湾和南庄如何错位互补、共修“连镇诀”,引发禅城陶瓷产业新一轮“核聚变”,值得期待。
涅槃与重生:陶瓷产业开启第三次转型之路
1984年,全国首条整线引进的彩釉砖自动生产线在石湾试产成功,揭开中国建陶工业现代化、国际化的新篇章。此后三十余年间,以石湾、南庄两大陶瓷重镇为主阵地,禅城陶瓷产业,历经多次转型与涅槃,每一次,都踩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调整与变革的节拍。
自改革开放始,百废待兴的中国就迎来了一个小工商业觉醒的过程。乡镇企业和小城镇逐步启动了自我发展的周期,但由于缺乏政府方面直接推动的工具和推手,更多还是处于探索和试错的缓慢过程中。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针对陶企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禅城的陶瓷产业开始了第一次轰轰烈烈的产业转型。东鹏、鹰牌等公司通过研发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成功实现企业转制,由落后的乡镇企业蜕变为建陶龙头企业,推动陶瓷产业走上规模化和品牌化的道路,“佛山陶瓷”的品牌价值初现。
在这期间,禅城以“产”为先,在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陶瓷生产达到鼎盛时期。仅石湾一地的瓷砖年产能力曾超16亿平方米,占全国产量40%。而南庄在发展高峰拥有75家陶瓷生产企业、400多条生产线,陶瓷年产量超过6亿平方米,占全国产量1/4,并因此获得“中国建陶第一镇”称号。
当时,中国的不少地方都被卷进招商引资工业化、大兴土木城镇化的狂潮里,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危险苗头逐渐显现:工业化已经严重超前甚至永久过剩于城市化的发展。对于禅城陶瓷产业而言,与高产量相伴而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带来的能源、环境问题,工业发展超过了城市的承载能力。2008年,佛山陶瓷产业以壮士断臂的决心,大批外迁陶瓷生产环节,开启了第二次产业转型升级。
十年前的环保之战,直接重塑了今日禅城陶瓷产业的发展格局。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之下,石湾和南庄推动传统陶瓷生产向“微笑曲线”延伸,以创新驱动发展,解答“产业空心化”的答卷。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这期间,禅城区完成90余家陶瓷企业生产环节的关闭或搬迁,仅石湾就有18家污染大、工艺低端的陶瓷企业完全关停。据报道,在产业转移的初期,南庄失去了超过70亿元的工业产值、近2亿元的税收,外来人口减少了2万多人。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伤筋动骨的转型之战中,禅城硬是靠着产量降下来,品质提上去,逐渐找到了新的发展动力。一组数据显示:2008年禅城区陶瓷产量与2006年相比下降近40%,产值却上升30%多。
但应看到的是,禅城陶瓷产业的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产品特色缺乏、同质化严重,品牌形象差、价值低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佛山市建材行业协会秘书长孔海发就指出,2016年是考验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最为明显的一年,同样面对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创新设计能力强、品牌口碑受认可的企业如东鹏等,仍可逆风而上,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反之,日子就不会太好过。
重城市自身轻区域协调,重城市建设轻产业拉动,重工业发展轻第三产业,重外延拓展轻内涵提高,重扩大规模轻有效管理和资源保护,重改善形象轻完善功能等,是近年来中国大小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新的农业、工业、房地产精细化时代及服务业自由发展和驱动时代。
对于禅城而言,长久以来,以产兴城、“一镇一品”的专业镇是禅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主战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专业镇向特色小镇转变,极力推动“城产人文”融合,先做“城”再引“产”,以城市升级推动城市形态转变、带动城市和产业价值提升,具有解决城乡统筹、破解经济转型的战略意义。
这要求专业镇开展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基础配套,挖掘文化内涵。陶谷小镇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它为石湾、南庄两大产业重镇的转型提供了城市、产业、文化、人才融合发展的实践窗口,并顺势开启了陶瓷产业的第三次转型之路。
历史与现实:从“双城记”到“连镇诀”
从历史渊源上讲,南庄陶瓷源于石湾。
南庄临近石湾,仅一河之隔。受限于发展空间,石湾陶瓷产业逐渐跨河发展。当以佛陶集团为代表、最先发展起来的石湾陶企,向周边进行技术和产业资源扩散,最先捕获到信息和资源的正是南庄。
1987年,第一条现代化的瓷砖生产线在南庄东村投产成功,请来的正是河对岸石湾陶瓷厂的“星期六工程师”。1992年,石南大桥通车,缩短石湾与南庄的距离,南庄陶瓷全面崛起。2002年12月,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为了更好地整合产业资源,原南海管辖的南庄镇划归新成立的禅城区管辖,南庄陶瓷成为佛山陶瓷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地陶瓷产业一脉相承,既存在竞争,也形成错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杨望成认为,南庄和石湾地理上接近,有内在产业联系,且特色鲜明,共同构成中国最大陶瓷产业集聚区,这并不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
从实践路径来看,两地的竞合由来已久。
两地对产业提升的渴求一致。9月8日,禅城区区长孔海文率队赴香港,推动禅城雄厚的产业基础对接香港创意设计等创新资源,同行的就有东鹏、鹰牌、新明珠等来自石湾和南庄的陶企龙头。
两地对产业提升的规划相似。回顾十年前,为应对产业空心化,石湾和南庄不约而同提出完善整合全产业链的规划,并同步围绕总部经济、展销、物流、电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布局。如今,以陶瓷电商为例,石湾有泛家居电商创意园等平台,南庄在绿岛湖都市产业区则集聚了万美陶瓷、阿里巴巴佛山产业带等企业。在展销平台上,石湾搭建起中国陶瓷城、佛山(国际)陶瓷展览中心、意美家卫浴城、中国马赛克城和置地陶瓷市场,而南庄则先后建立华夏陶瓷博览城、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瓷海国际和佛山陶瓷交易中心四大专业陶瓷交易市场。
甚至当时间回溯至2002年10月18日,首届佛山陶博会就是同时在石湾的中国陶瓷城和南庄的华夏陶瓷博览城举行。此后多年,陶博会成为两个专业镇最大展销平台的较量。直至2010年,佛山市政府宣布陶博会统一由佛山中国陶瓷城发展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陶瓷城、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华夏陶瓷博览城实行错位布展的策略,才结束双雄格局。
另一方面,基于不同发展环境,两地在事实上有各自的产业分工,形成石湾美陶、南庄建陶的区分:石湾的陶瓷生产环节基本清出,主要集中在陶文化和陶创意,南庄集聚了一批陶瓷展贸、装备、市场、策划、销售和高端制造的企业。
去年,石湾和南庄分别提出特色小镇的创建规划,虽然均以陶瓷为主题,但仍可看出侧重点的不同:石湾创建中国陶谷小镇,厚植传统陶艺文化底蕴,重点引进研发、文创、旅游休闲类企业及创业服务平台等机构进驻,打造世界陶瓷创新中心;南庄创建中国建陶小镇,以提升陶瓷产业为抓手,着力打造陶瓷产业的“黄金走廊”,建成中国建陶企业总部基地、中国建陶商贸会展中心、全球建陶技术创新基地,致力打造成世界陶瓷之都。
“如果说石湾代表了陶瓷产业的历史,南庄代表了陶瓷产业的未来,那么若能让历史启迪未来,让现实擦亮文化,两个区域的联动将会让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迸发出更灿烂的火花。”禅城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常务副局长洪俊辉对陶谷小镇横跨两个建制镇建设的前景很是乐观,“产业带来的市场化联系,远比政府单方面区域规划的力量更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