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四川家具  软体家具  2015家具  办公家具  明珠  家具  家具品牌  涂料无味才安全  红木家具  四川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转移 » 正文

智能家居行业首个公共服务平台成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15  来源:</em>中国网  浏览次数:421
核心提示:<strong>【九正建材网】</strong> 由工信部电子司指导、海尔U+作为发起者,150余家智能家居产业界企业共同参与打造的中国智慧生活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由工信部电子司指导、海尔U+作为发起者,150余家智能家居产业界企业共同参与打造的中国智慧生活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工信部电子司项目负责领导代表联盟,向与会智能家居产业界创新企业、孵化器、创投机构发出号召,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政策,在海尔、京东、大唐、硬蛋、百度、乐鑫、联想等企业的联盟理事会企业引领下,共同建设共创共赢智慧生态圈和开放创新产业平台,解决行业与用户痛点,增强中国智造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创业、创新”大战略。

工信部指导 打造智慧生活产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以智能家电普及为标志的智能家居时代已经开启,为智慧生活产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放眼全球市场,以苹果、谷歌、三星等国外巨头为代表的领先企业,正在加速进行智慧生活生态系统的搭建,苹果HomeKit、谷歌Brillo/Weave、三星SmartThings等平台,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而日益彰显活力的“中国智造”,也在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下,积极探索着行业的应对之道,以对抗国际巨头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赢得这场围绕科技巅峰和未来行业前途的决战,抢占智慧生活产业国际话语权。

在联盟成立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表示,目前我国智慧生活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在于缺乏统一的技术和通讯标准,不同产品和品牌之间互联、互通、互认程度低,产品易用性和体验度不理想,消费者反应冷淡。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推动“双创”的政策精神,工信部将通过指导电子信息及家电行业成立中国智慧生活产业联盟的方式,打破目前行业各自为战、闭门造车的落后模式,通过聚合智慧生活全产业链的优势资源,构建自主的、可管可控、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生活产业生态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智慧经济产业的腾飞。

海尔U+领衔 推动智能家居产业链全面落地

根据成立大会上公布的联盟章程和介绍显示,未来,中国智慧生活产业联盟成员将在搭建技术研发创新、公共服务、企业创客孵化三大平台,聚合资源;集成智慧生活创新服务解决方案;建立智慧生活服务标准和规范,引领行业发展三方面出发,不断推动联盟发展,而海尔U+作为组建联盟的发起者和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在这三大领域内拥有的资源、经验和技术核心优势,对中国智慧生活产业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并推动智能家居产业链全面落地。

U+智慧生活平台,以U+物联平台、U+交互平台、U+生态平台为基础,以引领物联网时代的智慧家庭为目标,始终关注用户需求,诚信交互沉淀用户社群,积极推动家电网器化,通过互联互通的多交互入口,共创共赢的资源开放平台、产品与生态服务结合的场景商务模式,为用户提供厨房美食、浴室洗护、起居、安防、娱乐等生态圈服务,营造更好地智慧生活场景体验。海尔U+开放平台诞生之初,就力求通过平台伙伴实现基于统一标准的互联、互通、互认,在业界率先完成了家庭内家电、家居等设备之间互联互通框架,提出了行业首个电控接口协议规范及标准,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智能家电设备的物联网平台——云平台,全面覆盖白电领域家电设备。截止2016年初, U+云平台整体用户数达到1.3亿,U+平台影响力也逐渐走向世界,获得了国际主流物联网标准联盟的广泛认可,继以创始人身份发起AllSeen联盟之后,海尔U+今年又当选Wi-Fi联盟智能家居标准及认证工作组HE MTG副主席,大大增强了中国智慧生活产业界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随着互联互通、创业孵化、协同创新、标准确立等问题的切实解决,未来,中国智慧生活产业联盟将有效依托海尔U+共创共赢生态系统、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创客孵化平台展开业务,为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国标委等中央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建议,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和研发支撑。同时也将为联盟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中国智慧生活产业发展,提升我国智慧生活产业在国际化舞台话语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四川省家具制造业协会《章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蜀ICP备150006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