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中国馆的设计理念是?是如何演绎中国文化的?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建成? 苏丹:我 带领着整个设计团队历时两年,用近一年的时间建造,中国馆以创新的设计、深厚的内涵、抒情的叙事和现代的设计语言诠释中国文化。整个建筑外观形似“麦 浪”,建筑屋顶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竹瓦材料。整个中国馆分”序、天、地、人、和“五大展区,其中以”地“展区中的”回望田野“由2万跟顶部为LED发光体 的人工”麦穗“组成,构成巨大的具有立体感的动态田野画面。 从设计的角度去看,此次中国馆“风吹麦浪”的造型让世界眼前一亮,主馆建筑没有采取强势的中国元素,例如:中国红、龙纹、回字纹、祥云等,而是采取一种 本真的表达,将宇宙观、自然观进行统一,建筑的韵律感十足,既有东方古典的意境美,又有现代建筑设计的生动性,中国文化此次的演绎不再符号化,简单化,反 而更耐看。 记者:这次中国馆最大的突破和挑战在哪? 苏丹:此 次中国馆的设计是世界希望的,世界希望看到中国有突破,而不是局限在太表面的化的视觉符号中。中国馆的设计对于我们设计团队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突破,表 面化的东西不出错,但是会产生惰性,设计思维的惰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简单的事情蕴藏的含却十分深刻,例如中国的筷子简单的两根,但是其中凝结了我们的 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甚至生活态度。中国馆的“风吹麦浪”形象抽象的表达了我们过去的农耕文明,传承的饮食文化等。中国文化不要每次都说的大而全,说透一点 就行了。 记者:对中国年轻设计师有什么评价和建议? 苏丹:当 下中国的青年设计师要走出国门,多参加像“IMOLA千人游世博”这样的活动,多看,多想,多总结。目前在国际设计界,我认为中国是最活跃的,这取决于中 国设计师的进取心。中国对世界很好奇,比如我一年的很多时间都在国外,与同行业交流甚至是跨界交流,这样我的思维就非常活跃。外国人很专注,但是我很灵 活,因此我的活跃度就非常突出。我一直保持一种“渴求”的心里状态,什么都想获取,有一种窥视世界的感觉。 我认为中国的室内设计水平在世界属于中游偏上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不能骄傲,外国艺术几百年的积淀,他们懂得设计,能消费设计,我们还有很多学习的地方。 记者:你认为中国设计处在什么位置? 苏丹:我 认为中国室内设计师的进取心是最宝贵的,也是促进中国设计发展的动力。但是我认为至少还有20年中国设计才能追赶上来,主要是设计理性思维的建立。一是要 学习现代主义,贯彻理性,用技术技巧去设计,用情感、灵感来承载设计呈现;二是要有开放的心态,去寻找灵感,去感悟生活,但是要坚守自己,不要迷信其他, 相信自己一定能有所作为。
记者:您给这次的中国国家馆的现场呈现打多少分? 苏丹:建筑95分,室内85分。展览和景观要稍不满意一些,建筑因为技术的原因社会元素不可干涉,除了建筑是可以控制整体性外,狮子这些东西是我们不可控因素。能做成已经相当不易,在开幕前几天我都很担心房子建不起来,世博会第一次中国历史上海外自建场馆。
